它山茶舍动态

云南普洱茶早期的制作工艺

作者:admin

清初,普茶的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

首先他们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贡给皇上。随后采摘的茶杀青后在阳光下曝晒,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型,制成圆形紧茶。这里有两个工艺细节关系到普洱茶最终的形成必须在这里提及。晒青毛茶里艺决定,是绿茶中含水分最多的。同时在运出产地时要装入竹,为防止茶叶齑碎,须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喷洒少许清水,翻拌均匀、将茶潮软,这更加大了其含水量。将这种晒青毛茶从产地运出,用人背大约12天,马驮大约6天到当时的茶叶集散地(总茶店),此时,这起批茶叶已基本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未发酵)变为发酵较轻的熟茶。在普洱或思茅总茶店,一部分散茶经挑拣后内销部分蒸压成饼茶,每7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使笋叶柔软也要为将其浸湿,随后销往藏区。从思茅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景谷地一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达拉萨。这条路全程特需要100余天,尽管路途遥远、空气干燥、气温较低,但茶叶本身和年形笋叶中包含的水分仍使这些饼茶缓慢的冷发酵,形成云南特有的大此茶年力叶种后发酵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受藏胞的喜爱。

云南普洱茶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进定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当初,这些工艺很难为外人知道,边造成了普洱茶的神秘感。有人说它是错误的产物,但这种错误是美丽和功德无量的。分析《普洱茶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进贡泡给皇帝的蕊茶、芽茶由于采制精细、包装完善、运输途中又倍加小区心,因此是不会形成自然陈化的,仍是绿茶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普外洱茶。

而贡茶中那些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在茶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则随着时光的积聚,其历史的味道将越来越15 重,以至最先存于北京故宫,后来转到中国茶叶博物信的150年的金瓜贡茶被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尊为是“普洱茶太上皇”。当然,太上皇是只能贡拜,不能亵玩的象征物了。

清代,藏销茶主要经丽江由阿墩子(今德钦)进西藏或经永穴 里进入西康。在茶引制度下,销量一直不大。最少时是19世纪70年代,杜文秀起义后年销量不足10吨。这相对于藏区的年需求量6500~7000 吨相差甚远。清末,滇茶除省内和藏销外,一部分上品茶销往四川,部分通过江城经老挝销往越南、泰国和南洋。光绪十五年(1889)设立蒙自关,沿红河经越南销往各国。其销量最多时有150余吨,考虑走私因素,与同期华茶出口年约5000吨相比出口量所占比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