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茶舍动态

神秘的普洱茶

作者:admin

普洱茶的历史是迷蒙的,它的起源没有文字佐证,它的产题有争议,它的工艺随时代而变化,它的运输又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从云南种茶史看,清中期以前,茶叶主要产在滇西南的思茅、西纳地区。但直到清顺治十六年前,这一地区都归金齿或车里管理,文字记载缺乏,使我们只能从南糯山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方茶树推断这里种茶已超过800年,但产量、销售地却很难考证。
中期出现“普茶”这一说法,但很多人却忽略了当时普耳山产茶这 重要事实。那时,普耳是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一个仅有贡品往来的土邦)的边境城市,进入车里的路径是从景东经镇沉到普耳。《滇海虞衡志》和《普洱茶记》都以清代普洱不产茶,而普洱既是府制,管理着西双版纳,又是贸易重镇,交易普洱茶的重要市场推断,普洱茶是以集散地命名,这种武断的看法被后世所普遍接受。笔者无意介入思茅和西双版纳之间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争,但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倾向于认为普洱茶最初是以产地命名,而普洱茶的声名远扬则得益于作为府制和贡茶与边销紧茶加工地这一优越的条件。
清初由于六大茶山产茶量的增加大批茶商直接在茶山低价收购茶叶,再贩到普洱。商人的重利令官府眼红,商人的盘剥又令茶农愤怒。
于是,清政府于雍正七年(1729)在思茅设总茶店,由官方垄断茶叶销售,并将新旧商民全部驱逐。赶走了一群狼,官府的盘剥更猛于虎。
他们“清戥重称”,“多买短价,扰累夷方”,导致了雍正十年(公元1732 年)的大暴动。清政府为了缓解民怨,不得不于雍正十二年二次下檄,要求茶店官役“按照时价,公开采买。如有不法官役,借名多买,短价压送,扰累夷民…官则立即参详,役则立毙杖下。”“普思诸山,当兵燹之后,地方疲敞,”“十室九空”,“身任地方,应加意抚绥在此之后100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于清廷的抚绥政策,茶叶生产有了极大的增长。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曰莽枝,五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由此可对普洱茶采摘和运输时的盛况,见之一斑。